top of page

泰語起源
當第一批泰國人從中國雲南地區來到泰國北部時,也將原有的語言帶進泰北,因此泰語與中文相似具有聲調、單音節。而後往南遷徙時,泰語也開始融入由佛教高僧傳入孟族和高棉族的梵語(Sanskrit)和巴利語(Pali),使之變成多音節、無聲調的繁複文法。在泰語的三種使用階級中,宮廷用語便是從梵語、巴利語以及高棉語衍生而成的「若查薩」(rachasap) 特殊語彙,其餘兩種則是平民所用的世俗用語及僧侶用語。
泰文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1292 年蘭甘亨碑銘,碑文記載蘇可泰王朝(จังหวัดสุโขทัย) 的蘭甘亨大帝(พ่อขุนรามคำแหงมหาราช)的生平與事蹟,他於西元1283 年起仿照印度書寫文字,參酌古高棉及孟文制定泰文系統。
泰語是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系壯傣語支,是一種分析型語言,基本語序為主詞─動詞─受詞,將中心語前置(指修飾語如形容詞等置於被修飾語後),詞型沒有時態與數量的變化,主要以改變語序、增減詞彙等方式表達不同意思。泰語文法中,每個字就是完整的個體,沒有動名詞、冠詞、字首及字根,也沒有動詞變化。時態變化通常透過置於動詞前的特定助動詞來表達。泰語字母現有44 個子音、32 個母音和4 個發音符號(5 個聲調),受到馬來西亞人和中國移民的影響,通號泰文書寫方式由左向右。
bottom of page